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在实践中部署并落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执政理念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升华中华优秀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中华传统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如“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与人为善”“扶贫济困”“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新时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成为“滋养”“涵养”和“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才能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
自强不息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先秦《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始终都应刚健有为、发愤图强、永不松懈。中华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 意味着以一种积极乐观有为的精神来主导人生的生活态度,富有“日新”“革新”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数千年的精神基因,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聚焦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路径,将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融通。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趋完善和成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可逆转的制度保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目标驱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物质基础。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汇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之成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传承弘扬厚德载物精神及“和而不同”理念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秦时期《周易》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始终都应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此后,中华文化的厚德载物精神,逐步延伸出中和、太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之意,形成“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智慧,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文明特征,主张民族不分大小,国家不分强弱,彼此之间应本着相互平等的原则;反对侵略,热爱和平,主张各国互相团结,和睦共处。这些思想理念历经几千年积淀,已浸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